灰塑:岭南建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发布时间:2022/02/08
灰塑,民间俗称“灰批”,是岭南建筑的传统装饰艺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民间美术艺术价值。在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等珠三角一带以及省内各地的建筑应用中,与传统的建筑三雕(砖雕、石雕、木雕)齐名。2007年,灰塑入选广州市和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9世纪的唐代,灰塑就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而从繁盛的明代算起,番禺灰塑至少也经历了500年以上的繁荣发展期。据介绍,明清两代是灰塑艺术的鼎盛时期,黎文源、黎普生等人是清末杰出代表,广东四大名园等建筑,都有这些人的作品。民国初期至二十世纪50年代,灰塑得到了岭南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熏陶,出现了潘悦生、陈大朱等艺人。文革期间,灰塑工艺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很多灰塑建筑被毁,灰塑艺人被迫转行,大量的灰塑人才流失。
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番禺地区,有一些灰塑老艺人如陈大朱等开始重操旧业。随着我区各级政府主导的文物修复工程的开展,相应地拉动了灰塑的发展,番禺灰塑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其中涌现了如崔镜兴等新灰塑艺人,他们为番禺灰塑的恢复、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番禺灰塑于2015年入选番禺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崔镜兴被也列为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传承人。
题材多样 应用广泛
番禺灰塑主要是用石灰、蚝壳灰在建筑物上进行雕塑,然后刻上立体的花卉、鸟兽、人物等,再施以五彩颜色,非常鲜艳亮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番禺民田区,以往的一般民居,在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塑上灰批墙身画作美化,如屋脊、楼阁瓦脊(俗称“卷脊”)、走廊、过道矮墙瓦脊(俗称“看脊”)、房屋山墙顶部(俗称“草尾”或“八字”)、门楼或门口背面(俗称“倒朝”)等处都用灰批或绘画装饰。“卷脊”多塑鳌鱼吞脊,有独占鳌头之意。而祠堂、寺庙的灰塑工艺,则常以神话、历史或戏曲故事、人物、动物为题材,也有以鸟兽为题材的“五麟”,如凤、孔雀、龙、狮子、麒麟等等。
番禺灰塑多用于祠堂庙宇、私家庭园,屋顶瓦脊、飞檐博古上,灰塑作品多分布在沙湾、石楼、石碁、钟村、南村、大石等民田区的祠堂庙宇、民间庭园大宅上面。直至今天,在番禺各镇街、乡村的古建筑中,灰塑与石雕、砖雕、木雕、绘画、彩绘、陶塑、花格等多种装饰手法一样,以其做工精细,技艺复杂,为古建筑装饰增添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边干边学 自学成才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记者饶有兴致参观了崔镜兴师傅的灰塑作品。位于南村镇、被誉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是一座有着近150多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跟随崔镜兴师傅走进余荫山房里,边走边听他介绍学艺的经历。原来崔师傅是市桥街沙墟村人,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跟番禺本土灰塑老艺人陈大朱学习古建筑修缮和灰塑技艺,后又跟随画家麦英联学画画,由此打下了较好的绘画基础。之后干过泥水工,为别人即将竣工的新房子绘画各类图案。当时他没专门学过画房子的装饰画,于是一边干活,一边自学,并创作了不同类型的图画。后来,他一门心思改做灰塑。由于他的灰塑作品做得唯妙唯俏,渐渐在业界小有名气,番禺地区及珠三角周边的地方都邀请他去做灰塑。1982年,他参与了余荫山房第一次全面修复工程,创作了大量极具岭南特色的灰塑作品。
崔镜兴参照园内一幅名为“四蝠捧寿”的灰塑,把余荫山房里其他受到破坏的灰塑进行修复。一幅幅被破坏的灰塑在崔镜兴手中,恢复了往日的容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在园内的屋顶脊梁、房檐、花槽、窗框甚至连一堵普通的墙上都能看到美轮美奂、鲜艳欲滴的灰塑作品。这里面很多作品都出自崔师傅之手。此外,省内不少著名古建筑都留下了崔师傅的灰塑作品,如广州陈家祠、佛山三水芦苞古庙、顺德西山古庙、沙湾镇留耕堂、宝墨园、大龙街孔子文化中心等建筑。
推广灰塑 不遗余力
“现在学灰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谈到番禺灰塑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时,崔镜兴不无担心。为了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这一民间工艺得以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崔镜兴可谓不遗余力。如在今年“五一”期间,他在余荫山房内举办了首届“崔镜兴灰塑艺术大讲堂”,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广番禺灰塑艺术。
今年6月13日是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广东四大名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首次进行“文化遗产联动”,携手在佛山梁园博物馆举办2015年“文化遗产日”活动。当天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岭南传统园林文化展、非遗项目展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崔镜兴的现场灰塑技艺展示更成为游客观赏的焦点。崔镜兴一边进行灰塑的现场制作演示,一边与参观者面对面交流分享灰塑创作及艺术特点。现场观众对灰塑创作啧啧称奇。同时,他还应邀到区内的学校、幼儿园讲授有关灰塑的历史知识、制作工艺等,让更多的人认识灰塑、了解灰塑、学习制作灰塑,使之能传承发扬。
后继乏人 传承艰难
如今,崔镜兴对番禺灰塑技艺的传承持忧虑态度,因为现已几乎没人愿意学习灰塑技艺。他表示,灰塑艺人收入不算高,工作环境较艰苦,因而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此职业。“传”和“承”都面临较严重问题。另外,由于宣传不够,社会上很少人了解灰塑这种技艺,灰塑行业内的艺人们对此也很无奈。
有非遗专家建议,政府应成立灰塑工艺保护专家小组,财政也应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建立传承保护机制,资助传人习艺;并在中小学及社会各阶层普及“灰塑”知识,为灰塑艺人提供场所,定期向群众现场展示技艺,让番禺灰塑这一岭南艺术瑰宝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最新建筑新闻
- 上海市场监管:3批次建筑外窗产品不合格,相关企2025/04/08
- 排水集团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荣获全市建筑系统劳2025/04/08
- 贝聿铭大展:回到上海,回到他建筑生涯的起点2025/04/08
- 全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推动2025/04/08
- 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童安荣:修订设计标准,延长202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