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治短命建筑
发布时间:2022/02/08
天桥、BRT站台、大楼……近年,某省会城市一些市政设施,或投入运行不久即遭拆除,或还未建好就面临“解体”,被市民戏称为“短命建筑”。按照相关规定,民用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至少为50年。提前几十年“报废”,除了部分建筑是因为质量不过关外,绝大多数与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连续性和预见性有直接关系。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事前决策来说,建不建,在哪建,需要充分论证,多听民众意见;从事后监管来说,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从一开始就把好关,健全审批、监督、问责机制,热衷于大拆大建的政绩冲动才能被有效遏制,城市建筑短命的乱象才能得到有效改观。
最新建筑新闻
- 建筑行业集体“反内卷”,行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2025/07/19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引人注目2025/07/19
- 7大方面21项措施!山东真金白银促民营建筑业企2025/07/19
- 中山这个镇,把建筑垃圾 “变废为宝”2025/07/15
- 腾讯广州总部大楼竣工并开启运营 建筑高度207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