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螭吻在山西古建筑上那么“拽”?
发布时间:2022/02/08
山西很多古建文物上都有螭吻,比如建于辽代的大同市华严寺大雄宝殿,正脊上的琉璃螭吻规模非常大,高4.5米,比其他古建上的螭吻大得多,这是很有代表性的。
既然和龙沾了边,身份肯定低不了。中国古代形成了以龙为图腾的文化传统,龙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在封建社会更是皇权的象征。然而,没有缺点的文化符号实在不够生动,所以风趣的古代先民把出现在生产、生活细节中的带有龙形象的构件,都用“龙子”来表示。龙有九子,个个长得奇形怪状,好像都没有龙的气魄。老小是螭吻,据说平时喜欢吞云吐雾,并且有兴雨灭火的本事,所以被安放在屋顶正脊的两端,两只螭吻分别咬住两头,遥遥相对。
随着宋元以来山西琉璃烧造业的兴盛,琉璃螭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祠庙殿堂之上,有的传到了今天。在古代建筑中,螭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是屋顶正脊和垂脊之间的重要部分,从而使屋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北宋吴楚原在《青箱杂记》中说,“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意思是说,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螭吻),能避火灾。说白了,这就是防火措施,做得真好。
本报记者 郭志英
最新建筑新闻
- 上海市场监管:3批次建筑外窗产品不合格,相关企2025/04/08
- 排水集团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荣获全市建筑系统劳2025/04/08
- 贝聿铭大展:回到上海,回到他建筑生涯的起点2025/04/08
- 全国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广州召开,推动2025/04/08
- 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童安荣:修订设计标准,延长2025/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