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推动城市“老”与“新”共存共生

发布时间:2023/12/03

  12月3日,聚焦“传承与创新——城市活力之源”的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五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以《建筑记录时代,设计引领城市》为题作主题发言。

  在何镜堂看来,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文化又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城市建设的风格和品味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质、追求和发展。

  “建筑往往是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城市重大事件记忆的载体。我们的城市建设要体现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有地域特征、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建筑风貌。”何镜堂说道。

  他认为,“老城市 新活力”阐明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实现内涵式与时俱进。

  “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认识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等优势和魅力,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何镜堂提出,要以绣花功夫做好精细化治理,深刻把握“老”与“新”的内在逻辑,推动城市“老”与“新”的共存与共生,守正创新,既留住历史与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又要与时俱进,激发城市活力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谈及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理论建构,何镜堂认为,建筑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是和当地实际结合的,通过文化来传递思想,也离不开当下的时代和建筑技巧。”

  “建筑从时间上来讲是可持续发展的、从空间上来讲是一个整体。”何镜堂说,“地域、文化、时代,三个简单而又隐含无限可能的词汇,共同融合构筑了我的建筑创作思想原点与哲学基础。”

  他将其归纳为“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其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创作出 “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当前,中国正在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何镜堂说,“多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坚持走‘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构建创新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的建筑思想体系,应对国家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

  “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以建筑记录时代,用设计引领城市的发展是建筑师的历史使命。我们通过展现这个时代的重大事件的建筑作品记录着这个时代。凝聚起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

返回列表>>

最新建筑新闻

微信手机号:13718913222复制

 

微信号:A81110555复制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