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12年2300亿元工程交易服务零投诉

发布时间:2022/02/08

提及建筑市场,人们便会想到耳熟能详的词“跑项目”、“包工程”,进而联想到“政府部门一支笔批工程”、“腐败”、“暗箱操作”等。

这是因为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工程建设发包人权力过大,难免发生“权力寻租”现象,这使建筑市场成为最难规范的交易市场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固定投资日益增多,建筑市场因此也异常繁荣。规范建筑市场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为了有效打击建筑市场的腐败,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平台,1998年7月重庆有形建筑市场成立。经历12年风雨兼程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先进经验。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在总结重庆有形市场12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市场未来的发展之路。

历史发展的必需

12年前,中国建筑工程市场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上。

一方面,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一支笔”批工程现象依然存在,相关工程主管部门作为工程发包方,在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工程建设项目中,责任人大笔一挥便可决定哪个建筑单位来承担此项建设任务。

这种状况,不仅容易滋生腐败,促使“暗箱操作”等现象产生,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好的承建单位往往并不一定能够揽到工程,一些善于投机钻营的公司,反而大有市场,这也造成了大量烂尾工程的出现。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乡镇企业的兴起,由于门槛较低,大量的乡镇企业涌入了建筑市场。

新市场主体的出现,以及乡镇企业的流动性大、施工粗放等特点,使得建筑市场更加难以管理。

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建设项目,如果缺乏监管,不仅是滋生腐败的问题,还将给社会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由于住房制度改革,商品适用房在中国大面积开建,中国城市建设提速,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工程建筑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

“这不仅增加了主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在客观上也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对建筑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城乡建委建管处处长余晓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因此,建立有形建筑交易市场成为历史发展的必需。1998年7月,重庆有形建筑市场成立,并在远郊区县设立了31个区县市场。

余晓斌称之为工程建设领域的“一次革命”。他认为,市场活动的典型特征就是对利益的高度认同,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才能保证市场规范、有序地运转。

因此,作为一项探索,重庆有形市场从一片空白的制度基础上起步,逐步完善机制,堵住工程招投标环节的各个监管漏洞。

“三公一择”逐步实现

“综观建筑市场的监管难点不难发现,不能够很好地实现公平、公正、公开,是原来建筑市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也是造成原来建筑市场不易管理的主要原因。”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主任夏太凤说。

根据市城乡建委赋予的职责,重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是市级有形建筑市场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为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活动提供服务和“一站式”办公管理。

因此,有形市场建立起来了,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目标,成为市场运行是否成功的关键。围绕这一目标,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坚持将重庆有形建筑市场作为建设工程的阳光交易平台来打造。除了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公正的交易平台”之外,还努力做到信息的最大程度公开。

“‘三公’的最终目标是‘一择’。”夏太凤说,事实上,建立市场不仅仅为防止腐败,其根本的作用,是为建设工程的业主以合理的低价选择一支优秀的建筑队伍。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最后还是为了一个选择,即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交易的竞争中,以竞争实现建筑队伍的“优中选优”,最终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


12年来,“三公一择”的目标逐步实现,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大量的制度创新,并将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应用于招投标环节,致力于将有形建筑市场打造成一个全国一流的工程建设阳光交易平台。

目前,重庆市属和主城区房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已基本实现入场交易。12年来,入场交易工程总量达2300亿元。

返回列表>>

最新建筑新闻

微信手机号:13718913222复制

 

微信号:A81110555复制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