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欢:有一种短命建筑卸责叫“无资产损失”
发布时间:2022/02/08
有网友在论坛爆料,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即将开园之际,部分已建成的各式建筑已遭拆除,引起网友和周边市民的质疑。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就此回应称,网友图片所示拆除,是为适应申遗要求,实际上是在异地以另一种方式展示,并无资产损失。(8月19日《西部网》)
建了拆,拆了建,“中国式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拆拆建建过程中被折腾得“短命”的。所谓短命建筑,是指未到寿命期限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拆除的建筑;除设计和施工质量原因外,更常见的短命建筑则是源于短视规划以及问责不力。事实上,很多短命建筑原本就不应该出现,也完全可以避免,就是因为一些人缺乏理性的拍脑袋决定,造成如此尴尬情境。大明宫遗址公园部分已建成建筑还没来得及“发光发热”就“英年早逝”,可谓又一短命建筑“光荣载入史册”。
耗资400亿的遗址公园,无论如何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规划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建设的每一个组成构造,都要有前瞻性,长远地考虑,并慎之又慎。但公众看到的是,该工程项目半路杀出个“申遗需要”,以致已建成的建筑惨遭拆除。表面上,“遗址公园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任何的建设调整都属正常”,实则暴露了整个项目规划短视、统筹不周、建设紊乱等问题。何况,拆旧建新关乎工程资金流向,也涉及公众的知悉权利,听证或公示环节必不可少。
更让人可笑又可气的是,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对此的回应竟是“在异地以另一种方式展示,并无资产损失”。众所周知,拆迁已建成建筑必然需要也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三者缺其一则无法进行。即便是整体搬迁、再续利用,拆迁成本和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方面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异地展示”,能够让资产丝毫无损呢,莫非真的学会了江湖中传说的绝世武功“乾坤大挪移”?如此掩人耳目、推卸责任的技法实在太拙劣了,甚至有辱公众智商。
早就有人大胆指出,中国的建筑“未老先衰”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且不说“楼脆脆”、“楼倒倒”等豆腐渣工程,如今大明宫遗址公园内部分建筑的“命丧襁褓”就给予了印证。在建与拆的交替中,在拆与建的轮回里,多少建筑被人为折腾而“一命呜呼”。个中资源浪费使人痛心不已,而规划不当、统筹不力的相关责任却总是被轻轻掩去。频繁的权力避责已让公众“审丑疲劳”,也许只有来一场“问责风暴”才够带劲。
最新建筑新闻
- 粤港共筑模块化建筑新篇章 2025/07/01
-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航运中心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2025/07/01
- 湖南工业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通过专2025/07/01
- 保温材料领域专家访谈 建筑保温材料如何选?安全2025/07/01
- 安徽滁州:开展建筑保温材料生产企业质量技术帮扶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