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保护使大万世居沦为孤岛?文物建筑展现价值要吸纳城

发布时间:2013/05/11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就是它的荣光,但保护也是它的紧箍咒。文物似乎就注定了它应该处于城市的发展真空中,被罩着,不被破坏,但也被隔离。深圳城市中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要不如大鹏所城一样,远离尘嚣,自如桃花源,而更多的可能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各个角落,如南头古城,虽有保护规划,但难免成为孤岛,甚至,有些可能还尚在等待拆或不拆的命运“宣旨”之中……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在城市规划中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似乎对于快节奏的新城市深圳而言,小众而边缘,但恰恰又是能够存留城市记忆的关键。事实上,不仅是保留与否的问题,而在于如何鲜活地保留的问题。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如何跟周边地区进行对话与交流,如何避免茕茕孑立,如何避免只保护了其外在形制,却断了内在的文脉?日前,在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举行的“酷茶会”活动中,一场以坪山大万世居为实例的主题讨论将城市文化保护单位周边地区的城市设计与发展提到桌面上。

  1.大万世居与周边城市缺乏呼应,文物展示价值未充分体现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项目组曾经对位于坪山中心区南部的大万世居进行过现状调研。“大万世居位于坪山中心区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客家围落之一。周边的大万村大概有1500多人,现在有三分之一是外来人口,其他基本是从大万世居老房子迁到旁边的大万村。”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大万世居项目组成员蒋杰在“酷茶会”上介绍。

  事实上,作为历史文化保护主体的大万世居目前作为博物馆来供游人免费参观。“就目前来讲游人数量不多,当地居民每逢初一、十五有祭祖活动,内部保存得比较完整,保留了以前的建筑风貌。”蒋杰说。

  蒋杰根据调研的结果得到自己的结论。他认为:“第一,滨水空间未能有效利用,河流水质不佳,沿河两岸缺乏参与性,没有清水处理。第二,大万世居自身作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的展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与周边城市没有相互呼应的关系,大万世居作为典型客家围屋建筑形式特点,与周边的城中村完全分离,一是无序的城中村,一是有序的客家围的建筑形态。第四,建筑肌理与周边不匹配。”

  不过,规划国土委坪山分局建筑设计科科员刘迪珊在提出自己的设计愿景时却提到,目前虽然周边的村民自发建筑比较乱,但密度和肌理都还是比较符合保护大万世居的初衷,密度和容积率虽是无序建设,但总体上还是适合的,所以并不希望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

  2 .文物保护规定是一道紧箍咒,它让文物被保护,也被孤立?

  事实上,不管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抑或是主动地为城市存留历史的记忆,这些历史文物大部分都被存留了下来。少规划、不规划成为最普遍的方法,保护理所当然地等于了修整和修固。

  “文物保护四个原则:有效保护、最小干预、合理利用和社区融合。所谓文物保护的最小干预原则是我们在对它的信息进行保护之前,注重减少对这个文物保护的干预,不要随意增加新材料和信息,以免影响历史上的遗存。文物保护讲究一个可留性,所有历史保留下来的,都会记录历史的信息,有一些东西我们现在还不懂,但我们要保护起来,将来通过分析就能了解它可能存储了很多历史的信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二所主任工程师郭旭东说,“对文物来讲,最少的规划是最好的规划。”

  但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钟中却对这个观点表示了质疑。在他看来,为什么这么多孤岛出现?就是因为全是按照目前的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规划。“文物保护的规定使它周围有一道紧箍咒,孙悟空画了个圈,这个圈是任何妖怪都进不去的,唐僧也出不来。虽说少规划肯定好,但完全不去做,比如说不能改变它的属性、不能改变它的一些要求、某些方面不能进入治疗,它的围墙始终这么封闭,肯定是个孤岛。”钟中说,“这个围屋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空间上包括从道路、空间、尺度等等方面跟周边的社区要融在一起,这样生活才能进入文物建筑,文物的气息才能带出来。”

  3 .城中村也可称为缓冲带,或可避免大万世居沦为孤岛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自然是不需要像周围的城中村一样为了生计拼命挣扎,因为有很高的维护费用让它们可以“孤傲”得起来。但如果这种孤傲的价值却仅仅存留于保护上,他们面对着这千变万化的活力都市,难免是会有些孤单的。

  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师张之杨在看完大万世居之后,就在自己的微信中感叹:“其中空间的序列、尺度与质感有一种无以言表的震撼。中轴线上丰富而有仪式感的空间序列有点像迷你的故宫,某个拐角有威尼斯小镇街角的质感,其中的街巷则是皖南民居的光影与尺度,而破败的残岩会让你联想到罗马与希腊古城中的比比皆是的废墟……它完全模糊了建筑与城市、室内与室外的边界。”

  在他看来,大万世居旁边的城中村,虽然建筑形式与色彩未必符合艺术家的美学标准,却真实而朴素地反映了城市在其自身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面貌,他们的尺度与古老的客家围屋存在着一种朴素的传承与默契,是难以切断的血缘关系。这些实用而又坚固的城中村建筑群,包裹着围屋,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吸呐城市生活、抵御外围疯狂的高密度城市侵犯的缓冲带。

  张之杨所提到的这个缓冲带或正是避免大万世居沦为孤岛宿命的一种方法。“大万世居作为古迹,必须给它粗糙的外壳来保护内在,这有点像皮蛋效应。我认为,这里可以有三层空间。一是大万世居的纯历史空间,很小,尺度很舒服,可以小心翼翼地进行修缮再利用,做民宿甚至做非常高端的C LU B,利用历史的材料再度彰显它的魅力空间。第二空间是在大万世居与城中村之间的空间,这里有一点绿色,可以形成城市天生的广场。这两个界面很有意思,是三百年外墙和三十年外墙的对话,只需要做的就是填充一些广场活动。第三种空间就是城中村的内部,在这里进行人群的置换,三十年的的城中村可以变成SO H O,变成大芬村,也可以变成酒吧街,究竟变成什么留给这个城市去回答。这样,这里就像年轮一样,越往外面越年轻。城市生活是一种不做作的持续。”

返回列表>>

最新建筑新闻

微信手机号:13718913222复制

 

微信号:A81110555复制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