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会馆 老建筑的保存秘诀

发布时间:2022/02/08

    四川有不少会馆,它们是现代人走进历史的窗口,是建筑的博物馆,为中国会馆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样本资料。同时,也是移民表达思乡之情的场所。在成都,最具盛名的当属始建于清康熙二年的陕西会馆,它也是研究清代成都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物。至今,陕西会馆仍发挥余热,众多名家至此举办书画展览,引得文人雅士云集。老外背包一族也很喜欢在此小住。

  芙蓉街因之改名陕西街

  在清代,在四川发展的陕西人被称为“陕帮”,陕西会馆,就是他们所建。《成都掌故》载:“陕西街:为陕西会馆所在地。清代以来,四川的大商业,多由‘陕帮’垄断,财力雄厚,会馆宏大,街道也宽。”陕西会馆位于陕西街130号,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陕西人祭祀先贤、议事营商、拜亲宴友、听戏赏玩,会试借宿的地方。嘉庆二年(1797年),陕西会馆扩修了正殿,且在大殿后筑有以祭祀陕籍名医孙思邈的“药王庙”,后来毁于战火。

  现存建筑乃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陕籍四川布政使程豫首倡,成都“庆益”“益泰”等33家陕人商号集资重建,至今仍保存完好。会馆落成后,成为旅川陕西人聚会之所,陕西街也因会馆而得名。陕西街原名芙蓉街,为了扩大影响,提高陕西会馆的知名度,老陕想到一个点子:凡遇到小孩便给点小钱,让他们把这条街叫做“陕西街”,日子一长,陕西街的名号也就在成都人中叫了开来,而原本的“芙蓉街”却鲜为人知了。

  “众姓仝建”的会馆建筑

  记者日前走进陕西会馆的老建筑,“陕西会馆”的匾额木匾高悬于大门处。现在的匾额由“蜀中四老”之一赵蕴玉先生所题。但最早的匾额却是由陕西人于右任所题。清末民初,陕西商人请来陕西三原人、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求他题一通会馆门匾,于右任欣然为同乡挥毫写下“陕西会馆”四个大字。于右任既是政要,又有“草圣”的美誉,一时间,陕西会馆出尽了风头。

  穿过蓉城宾馆,走出穿廊,便来到一个较大的院子,庭院里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中间一条甬道,直通一座雄伟的中式两层建筑议事厅,高约10米,殿顶覆黛色筒瓦,其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式,底楼石柱擎柱承梁皆为粗大石柱,四方石柱到顶,其余则以精良楠木与底楼石柱联接直上檩梁,立于砖石阶基之上。木质门窗雕刻精细,斗方云饰彩绘飘逸。整个建筑凝重端庄,古朴而有气势,在造型和装饰方面较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体现出清代较高的建筑水平。

  厅内仰望屋顶,木檩上赫然可见“协心同办”“众姓仝建”八个大字,木檩上还用墨写着几十个人名。在陕西会馆办公多年的著名策展人丛啉中表示,这些名字是建馆时捐助者的留名,还有各工种及负责人名字,以及众多集资的商号名。“在晚清,字写在木檩不算罕见,只是能保留下来让后人看到的不多。这些名字,实际上起到一个公示的作用,也相当于房屋建筑的户口簿。”

  保存秘诀:桢楠耐腐防蛀,抗震性强

  会馆经历几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秘诀何在?

  “陕西会馆可谓中国传统古代建筑的精华,没有一铆一钉,完全榫卯结构、斗拱结构,会馆的木梁都是建立在柱础之上,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你别忘了,会馆是由烂泥塘填平的,但至今没有一丝歪斜、沉降!而会馆所有木头均为桢楠,耐腐防蛀,是木结构建筑最佳用材。所有木料,都用桐油膏灰密封,之后再刷油漆,没缝隙,隔绝空气。”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抗震性能好,“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丛啉中透露,2008年5·12地震当天,国画大师晏济元就开始搬到陕西会馆避震,住了好一段日子。

  此外,陕西会馆还有一个特点: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哪怕室外温度高达39℃、40℃,人在室内都很凉快。”1981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陕西会馆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之后,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发现问题都会及时处理。”

  历史上戏班演出最火爆

  在历史上,成都的各省会馆,建筑风格虽有差异,但有一样却必不可少—戏台,会馆再小,也要有戏台,有的会馆甚至建有几个戏台。李劼人在《死水微澜》中写道:“每个会馆,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壁辉煌的。”

  清代陕西会馆的戏台是成都最宏伟的,也是戏剧演出最有特色、最火爆的。戏台上立有一根数丈高的铁桅杆,意味万年永固。每逢唱戏,陕西会馆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令陕西商人脸上颇为光彩。

  陕西会馆作为成都中心城区唯一留存下来的会馆,昔日喧闹的戏台已消失。但《成都竹枝词》为现代人勾勒了当时陕西会馆唱戏的场景:“戏班最怕‘陕西馆’,纸爆三声要出台。算学京都戏园子,迎台吹罢两通来。”另一首则写道:“会馆虽多数陕西,秦腔梆子响高低,观场人多坐板凳,炮响酬神散一齐。”陕西会馆内,一个戏台上唱着秦腔,另一边则演着梆子,你来我往,此起彼伏,陕西会馆此举为它赢得了不少口碑。

  古色古香老外和文化人都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不少会馆或拆毁、或迁往异地,尚存的会馆功能业已消失。然而,陕西会馆仍在发挥余热。如今,陕西会馆已成国内外背包客来蓉访胜的主要聚居点—此地古色古香,房价也不高,外国背包族很喜欢,不仅夜宿会馆一楼,还悠闲地在此品茶、聊天。

 

    陕西会馆的二楼辟为“银杏画廊”,画廊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正成所题。这里,也是丛啉中的办公地点,多年来,他策划过30余次有影响力的画展,且大部分为公益画展,市民、游客均可免费参观。近年来不少名家至此举办书画展览,引得文人雅士云集。同时,画廊也成为传播陕西文化的平台—杨佳焕等陕西籍著名画家的首展,都在陕西会馆。丛啉中表示,这样做是“让文化与建筑相符”。“很多画家都喜欢来这儿,喝茶,聊天,作画。”探访当天,正举办“诚恳现实主义画家萧继东作品展”,画家萧继东表示,在这样的地方举办画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不仅画家常来,市民、游客也喜欢来转转。“印象深刻的是一对法国夫妇,几乎每年都来一次。”此外,文体名人也爱“到此一游”。在丛啉中的办公室,记者发现一张合影,是著名演员孙海英,“大概是两年前,他来旅游,第一天戴着墨镜、口罩来看画展,第二天又来,素颜,买了两幅画,是四川乡情油画。”还有棋圣聂卫平,“他喜欢书画,来这里下过棋,打过桥牌。”

返回列表>>

最新建筑新闻

微信手机号:13718913222复制

 

微信号:A81110555复制

关 闭